【学生风采】头雁故事|陈永明 农机上的实干家,土地里的挖金客
“以前种粮食卖不了几个钱,即使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,日子也还是过得捉襟见肘。我的家人、亲戚、邻居还有我自己,都是这样过来的。现在社会发展了,国家政策也好,遍地都是机会,我希望能够通过努力给生活带来一些变化。”
“一个人‘丰收’不算成就,共同富裕才有意义。我想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,让脚下的黄土地产出‘金疙瘩’,带动更多的群众一起增收致富,让大家都过上从前没有的好日子。”
四川农业大学2023级“头雁”陈永明,是广元市第八届人大代表、朝天区临溪乡望坪村党支部书记,也是四川省农机使用一线的“土专家”。生长在“川北门户、蜀道咽喉”的小伙质朴而坚韧,陈永明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,却在点点滴滴的小事里践行着人大代表“为人民用权、为人民履职、为人民服务”的誓言,担起了“头雁”领航的使命。
2008年,漂泊在外的陈永明揣着打工挣的第一桶金回乡搞土鸡养殖,却因为不懂技术,不了解市场,赔得血本无归。在深圳漂泊的7年里,他碰过很多次壁,周折辗转却愈加坚韧,一次次创业的失败并没有使他退却。意识到农机行业在本地有着广袤的市场后,陈永明在家人的支持下向银行贷款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,搞起了农机销售,骑着摩托车尽日穷夜地穿行在临溪乡的各个村落间。
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14年,陈永明组织成立朝天区英明农机专业合作社。除农机销售及售后外,合作社还为远近经济组织、农户提供农业机械耕作、播种、田间管理、收获、脱粒等服务。由于收费低、效率高,成功吸引了当地群众的眼光。

朝天区有大量的山坡地,受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,当地耕种效率极低,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。为了彻底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,陈永明四处拜师学艺,把别人不要的机器买回来拆卸学习,为了适应山地耕种,他日复一日地钻研,对现有机械进行改造。2017年底,英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区农机管理股的帮助下,引入社会资金100余万元,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
到现在,合作社已经拥有了大中型拖拉机7台、农业机械作业智能终端系统6套、蔬菜配套农机具37台(套),蔬菜籽精量育秧流水线、无人植保飞机、履带自走升降田间搬运车、残膜回收机等其他机具160余台(套)。

陈永明指导村民种植土豆
靠着良好的收益,陈永明不仅自己还清了初期创业的贷款,还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种植经验、农机技术、免费种子等,吸纳他们加入合作社。近年来,合作社累计培训合格农机操作手200余名、农机修理人员60余名,帮助80余名村民解决就业的同时,进一步拓宽了增收门路,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。
农机的推广运用为当地耕作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。朝天区依托英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的“500亩‘五良融合’马铃薯蔬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区”目前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,土豆播种机可以一次性完成播种、施肥、起垄等多项作业,省时又省力。示范区平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81.04%,其中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%。

陈永明表示,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是在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引导、指导下逐步开展的。也正是在与区农业农村局的沟通交流中,他了解并顺利参与“头雁”培育项目,进入四川农业大学学习。
“感谢国家和政府创造了这样好的学习机会,也感谢学校的精心筹备。于我个人而言,川农大的线上线下课程不仅涵盖粮食安全探讨、农业科技创新、农村土地流转常见法律风险与防范等内容,还涉及乡村振兴村红打造、乡村文旅、农产品品牌营销、乡村电商与直播带货等多个方面,这些内容紧密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,让我对乡村产业振兴有了更深刻地认识。
成为‘头雁’在川农大学习的这段时间,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更清晰的认知,也更加清醒认识到乡村合作社在保障粮食安全中所起到的作用,更加明白自己担负着怎样的职责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将更加注重法律风险的防范,确保乡村产业发展的合法合规。也会在继续研究智能农机设备的同时,借鉴培训所学,深入挖掘本地乡村文化,通过积极培育、良性引导、正确引领、充分宣传,打造地方特色品牌,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。”